肖八大题总结

XCurry Lv4

第一套

34.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2024年3月5日,习近平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資源案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4年3月6日)
材料2

实现新时代新征程的目标任务,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更加注重突出重点,突出体制机制改革,突出战略性、全局性重大改革,突出经济体制改革率引作用,凸显改革引领作用,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明确了重点任务、指出了主攻方向。  
既抓重要领域、重要任务、重要试点,又抓关键主体、关键环节、关键节点,以重点带动全局,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来部署各方面改革,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实现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历史性伟大成就。实践充分证明,坚持重点突破,在整体推进的基础上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衔接,实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才能做到纲举目张。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4年7月23日)
(1) 为什么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具有普遍性,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又具有特殊性,即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每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决定了事物的不同性质。只有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并采取正确的方法和措施去结局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
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也就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就发展新质生产力而言,既要遵循新质生产力的普遍规律和共同特征,又要充分考虑各地、各产业的实际情况和特殊性,做到因地制宜。
(2)运用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分析为什么要“坚持重点突破”
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是由多种矛盾构成的。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决定的。把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就是要支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这就要求我们在面对矛盾、解决矛盾时,既要有全局观,又要紧紧围绕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优先解决主要矛盾,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


35.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我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个概念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个重大任务,主要考虑是: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  
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创新,既包括技术和业态模式层面的创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创新。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摘自 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24年1月31日)  

(1)如何理解“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与传统发展理论重点关注经济总量增长相比,高质量发展拓展了发展的内容和层次,对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优化经济结构,培育新的增长动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恰与之相契合。

  1.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的生产力,摆脱了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等特征,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因而更有助于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2. 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因而有助于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加快科技兴国、网络强国建设步伐,并促进民生建设和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新的实质性进展。
  3.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具有绿色化、低碳化和智能化的特点,因而能够在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如何“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1. 大力推进技术创新:新质生产力主要由技术革命性突破催生而成。科技创新发挥重要作用。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这就要求我们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 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表现形式为催生新产业、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
  3. 着力推进发展式创新: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
  4. 扎实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5. 深化人才工作机制

36.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75 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纪元。75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中国发生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是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今天,我们庆祝共和国华诞的最好行动,就是把这一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我们坚信,创造了五千多年辉煌文明的中华民族,必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创造出新的更大辉煌,必将为人类和平和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摘自,习近平《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招待会上的讲话》
(1)如何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纪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地位。彻底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实现了中国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空前团结。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从此开启了新纪元。
(2)怎样把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1.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要始终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努力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
  2.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始终坚定道不变、志不改的决心和意志,深入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把国家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中国人民手中。
  3.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我们要始终牢记党的根本宗旨和国家性质,牢记人民至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努力让全体人民在共同奋斗中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4.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我们要始终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努力促进世界和平安宁和人类共同进步。

37.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

习近平在接见第 33 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时指出,中国体育代表团的优异成绩,将中华体育精神和奥林匹克精神发扬光大,让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交相辉映,生动诠释了新时代中国精神。赛场上,大家牢记党和人民重托,“国家荣誉永远超过个人”“我的这块金牌献给伟大的祖国”等誓言掷地有声,展现了祖国至上、为国争光的赤子情怀,展现了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必胜信念,展现了团结协作、并肩作战的宝贵品质,展现了中国青年一代自信乐观、热情友好的阳光气质。你们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看到了中国开放包容、昂扬进取的时代风貌,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志气、锐气和底气。祖国和人民为你们骄傲,为你们点赞。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4年8月21日)  

材料 2

前几天,南开大学校园,首任校长张伯苓 1935年提出的“爱国三问”再次响起。“你是中国人吗?”“是!”  
“你爱中国吗?”“爱!”  
“你愿意中国好吗?”“愿意!愿祖国繁荣富强!”问得深沉,答得坚定,铿锵之声,久久回荡,引发网友共鸣。从风雨如磐走到阳光灿烂,中国早已今非昔比。但历史深处的发问和呐喊,仍能穿越时空,在人们心中掀起巨大波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对于中国人来说,爱国不关身份、无需理由,与生俱来、历久弥新。  
“在这片辽阔、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各族人民都有一个共同家园,就是中国;都有一个共同身份,就是中华民族:都有一个共同名字,就是中国人;都有一个共同梦想,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把真挚的爱国情转化为勇毅前行的力量,就没有抵达不了的远方,就没有实现不了的梦想。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4年9月30日)  

材料 3

“人民卫士”巴依卡·凯力迪别克湿润了眼眶,  
一家三代在帕米尔高原守卫祖国边境,30多年间,他在“生命禁区”为巡逻队指向带路,行程3 万多公里,是巡逻队眼中的“活地图”。  
“家是塔县,国是中国。”边境线上每一条河流、每一道山沟,都留下他的足迹。“我倒下了还有我的儿子,儿子倒下了还有儿子的儿子!”爱国情,报国志,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4年10月1日)  

(1)中国早已今非昔比,“爱国三问”为什么“仍能穿越时空,在人们心中掀起巨大波澜”?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揭示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家园以及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爱国是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每个公民应当遵循的最基本的价值准则,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一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华儿女的爱国奋斗史。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今天,爱国主义仍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自强不息、不懈奋斗。
(2)如何“把真挚的爱国情转化为勇毅前行的力量”?
爱国主义是具体的、现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新时代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做新时代的忠诚爱国者,必须坚持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坚持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实际行动体现对祖国的热爱、对党的热爱、对社会主义的热爱,扎根人民,奉献国家,以一生的真情投入、一辈子的顽强奋斗来践行爱国主义。


38.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

中非友好穿越时空、跨越山海、薪火相传。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成立,在中非关系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24年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中国同非洲兄弟姐妹们本着真实亲诚理念,携手前行。我们在世界百年变局中肩并肩、手拉手,坚定捍卫彼此正当权益;我们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强筋骨、壮体魄,累累硕果惠及中非亿万百姓:我们在大灾大疫面前同甘苦、共拼搏,书写了一个个中非友好的感人故事:我们始终相互理解、彼此支持,树立了新型国际关系的典范。  
经过近 70年的辛勤耕耘,中非关系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面向未来,我提议,将中国同所有非洲建交国的双边关系提升到战略关系层面,将中非关系整体定位提升至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  
    摘自 习近平《携手推进现代化,共筑命运共同体--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2024年9月5日)  

材料 2

习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讲话,提出中非要携手推进公正合理、开放共赢、人民至上、多元包容、生态友好、和平安全的现代化。中非携手推进现代化六大主张得到非洲领导人广泛认同,形成了中非双方的政治共识,标志着中非对走向现代化的规律认识不断深化,对掌握自身命运的历史自觉不断增强,对引领“全球南方”加快现代化、推动世界现代化必将产生重大和深远影响。  
现代化道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一国都不能掉队。中非在现代化征程上携手同行,推进公正合理、开放共赢、人民至上、多元包容、生态友好、和平安全的现代化,必将引领“全球南方”现代化事业蓬勃发展,为推进世界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4年9月11日)  

(1)为什么要提议确定中非关系新定位?
确定中非关系新定位,将中非关系整体定位提升,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要求,是新形势下加强中非合作的现实需求,也是中非领导人和中非人民的共同愿望。首先,将中国同所有非洲建交国的双边关系提升到战略关系层面,表明非洲在中国外交中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其战略含义更加突出。其次,将中非关系整体定位提升至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中非关系水平不断提升,定位更加清晰,内涵更加丰富,彰显了中非28亿多人民在百年变局中风雨同舟、携手同行的坚定意志,书写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宏伟事业的全新篇章。最后,中非合作不仅是新型国际关系的典范,也是南南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中非关系整体定位提升,既是中非关系不断深化的必然趋势,也是加强“全球南方”合作的必然选择。深化中非合作,以中非现代化引领“全球南方”现代化,必将共同推动世界走向和平、安全、繁荣、进步的光明前景。
(2)中非携手推进现代化六大主张,为什么“必将引领’全球南方’现代化事业蓬勃发展,为推进世界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各国不可剥夺的权利。现代化道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一国都不能掉队。中国和非洲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1/3,没有中非的现代化,就没有世界的现代化。习近平主席提出的现代化六大主张

  1. 揭示现代化发展规律,为中非携手推进现代化提供正确理念引领。
  2. 契合中非共同发展需求,为中非携手推进现代化打开广阔合作空间
  3. 反映“全球南方”共同追求,将引领中非为推进世界现代化贡献更大力量。

当前,“全球南方”正更加独立自主地探索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为全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现代化模式,为更多国家独立自主探索适合自己的现代化道路增添了信心。公正合理、开放共赢、人民至上、多元包容、生态友好、和平安全,这些理念不仅是中非共同的追求,也反映广大“全球南方”国家的普遍共识,是推动实现和平发展、互利合作、共同繁荣的世界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第二套

34.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突出问题导向”。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  
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解决问题就是解决矛盾。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回顾改革开放以来 40多年的历程,我国的改革正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内外环境发生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这些突出矛盾和挑战以一个个具体问题呈现。《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正是以当时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为提领谋篇布局。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深刻阐明了问题意识、问题导向,强调“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 336 项重大改革举措,针对的就是不同领域的重大问题和顽瘴痼疾。正是因为抓住重大问题,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历史性伟大成就。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问题。马克思指出:“世界史本身,除了用新问题来回答和解决老问题之外,没有别的方法。”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这决定了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前进道路上的问题只能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我们仍然面临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直面问题。强化问题意识,突出问题导向,围绕发展所需,顺应民心所向,着力解决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堵点问题、影响社会公平正义的热点问题、民生方面的难点问题、党的建设的突出问题、各领域的风险问题,增强改革的针对性、实效性。”没有问题意识、问题导向,改革就没有针对性、实效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说明》中阐明了在决定稿起草过程中重点把握的几点,其中一点就是“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落实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来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坚持问题导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都是奔着问题去的,体现了鲜明的问题导向。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4年8月26日)  

材料 2

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为力,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结论。经济发展的主体是人,是千千万万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和各行各业勤奋工作的劳动者,只有把企业家和劳动者的积板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激发出来,经济增长才有了绵绵不绝的持久动力。这就需要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开效,打破束缚人们开拓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为他们发挥聪明才智、积极创新创造提供良好的市场和社会环境。改革开放是提高要素投入质量和效益的“倍增器”,一旦把全社会的动力和活力调动起来,就能对经济发展起到难以估量的推动作用。内生动力的作用是持久的、强动的、源源不断的,与增加要素投入的一次性作用不同,今年起作用,明年乃至更长时期都会起作用。有效调动全社会内生动力,是实现长期高质量发展的治本之策。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4年1月31日)    

(1)为什么要“强化问题意识,突出问题导向”?
坚持问题导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矛盾观点和矛盾分析方法的时代表达和时代升华。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是矛盾的集中体现,发现了问题就等于抓住了事物的矛盾。持问题导向,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就是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在工作和实践中就是要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
(2)运用矛盾学说相关原理,分析为什么“有效调动全社会内生动力,是实现长期高质量发展的治本之策”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变化发展。
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同一性与斗争性是内部矛盾,事物之间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则是外部矛盾。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因,外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外因。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经济发展同样离不开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尽管在特定时段、特定情况下外因能发挥很大作用,但从整体、全局和长时段来看,内因的作用始终是根本性、第一位的。因此,只有有效调动起全社会的内生动力,才是实现长期高质量发展的治本之策。


35.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认为,近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有效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化了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发挥超大规模市场和强大生产能力的优势,使国内大循环建立在内需主动力的基础上,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必须坚持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以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发展和安全要动态平衡、相得益彰。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团结最广大人民,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把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3年12月13日)  

(1)如何理解”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

  1. 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是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后的内在要求(从发展规律看)。 经济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阶梯式递进的过程,既要注重量,更要注重质,当量积累到一定阶段,必须转向质的提升,这是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只有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我国经济才能持续健康发展,如期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
  2. 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是应对纷繁复杂国际环境的内在要求(从发展环境看)。 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挑战,关键在于办好自己的事。只有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提升我国发展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确保我国能经受住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
  3. **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在要求(从发展目的看)**,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持续发展,人们吃饱穿暖的物质“部”基本满足,在富起来之后更加追求高品质生活。高品质生活与高质量发展紧密联系,离不开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从这个意义上说,要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关键在于推动高质量发展。
    (2)为什么“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
    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这是党中央深刻把握世界潮流、历史大势、民心民意,对世界之问、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作出的坚定回答,是一个百年大党对新时代新征程自身历史使命和政治责任的深刻把握,为全党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4. 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 这个追求,凝结为中国人民最大的民心、最大的共识。民心就是最大的政治。在当代中国,中国式现代化就是最大的民心,就是最大的政治。
  5.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奋斗目标。 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与我们党一以贯之的奋斗目标是内在统一、紧密联系的。
  6. 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 这决定了我们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我们要以“最大的政治”的清醒和坚定沿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笃定前行。
  7. 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国情民意的深刻把握,能够凝聚起当代中国最广泛的社会合力。 中国式现代化涵盖了最广泛的社会诉求、最多样的人群和思想动态,体现了海内外所有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就是最大的政治。只有紧紧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开展各方面工作,才能在党的领导下形成最大同心圆,团结最广大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共同奋斗。

36.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艰辛探索长期奋斗的成果,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起来的全新政治制度,是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探索并提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构想,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建立并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不断巩固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已经牢牢扎根中国大地,深深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7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效保证了我国始终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展现出显著政治优势。  
实践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好制度,是能够有效凝聚全体人民力量一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好制度,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  
党的二十大就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作出全面部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就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作出具体安排。我们要围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和人民的奋斗目标提供坚实制度保障。  
    摘自 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怎样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全新政治制度,”是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
7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效保证了我国始终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展现出显著政治优势。第一,具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保证党领导人民依法有效治理国家的显著优势,这有效克服了旧中国那种群龙无首、一盘散沙和党争纷沓、相互攻讦的现象;第二,具有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显著优势,这有效克服了一些国家那种人民形式上有权、实际上无权和选举时漫天许诺、选举后无人过问的现象;第三具有贯彻民主集中制,保证国家政治生活既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的显著优势,这有效克服了一些国家那种相互掣肘、内耗严重和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的现象;第四,具有保障全面依法治国,实现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的显著优势,这有效克服了一些国家那种无法可依、有法不依和以权代法、以权压法的现象;第五,具有维护国家统一、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显著优势,这有效克服了一些国家那种各自为政、尾大不掉和民族隔阂、民族冲突的现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全新政治制度,是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
(2)如何“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和人民的奋斗目标提供坚实制度保障”?

  1. 充分发挥人大保证全面有效实施宪法法律的重要作用。
  2. 充分发挥人大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必须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立法工作格局。
  3. 充分发挥人大监督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4. 充分发挥人大在密切同人民群众联系中的带头作用。

37.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5 周年。9月30 日是国家设立的烈士纪念日。连日来,各地举行多种形式的纪念活动,寄托对英烈的深切缅怀和崇高敬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一定要牢记革命先辈为中国革命事业付出的鲜血和生命,牢记新中国来之不易。”“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十年来,每年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会出席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仪式全国 2000多个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广泛举办烈士公祭仪式,无数人民群众到烈士纪念设施献花、缅怀英烈。  
每一位英雄烈士,都是一座精神丰碑;每一次对英烈的致敬,都是一次精神洗礼。  
如今,每逢烈士纪念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等节点,各地干部群众不约而同前往烈士纪念设施纪念英烈。人们在致敬英烈中传承红色基因,在抚今追昔中坚定前行意志。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4年9月30日)  

材料 2

《烈士类扬条例》专门用一章(第六章)五条(从第五十三条到第五十七条)的篇幅规定“烈士事迹和精神的宣传弘扬”,其中第五十三条的内容为:  
加强烈士事迹和精神的宣传、教育。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把宣传、弘扬烈士事迹和精神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应当采取多种形式纪念烈士,学习、宣传烈士事迹和精神。  
第五十五条的内容为:
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以青少年学生为重点,将烈士事迹和精神宣传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制和精神。第五十五条的内容为:系。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加强烈士事迹和精神教育,定期组织学生瞻仰烈士纪念设施。提倡青少年入队入团仪式、开学教育、主题团队日活动等在烈士纪念设施举行。  
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网信等部门应当鼓励和支持以烈士事迹为题材、弘扬烈士精神的优秀文学艺术作品、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节目以及出版物的创作生产和宣传推广。  
广播电台、电视台、报刊出版单位和网络视听平台以及其他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通过播放或者刊登烈士题材作品、发布公益广告、开设专栏等方式,广泛宣传烈士事迹和精神。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4年9月30日)  

(I)为什么要缅怀英烈事迹、传承英烈精神?
伟大时代呼唤英雄、造就英雄。英雄辈出,党和人民事业就会兴旺发达、长盛不衰。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国家强盛、民族复兴需要物质文明的积累,更需要精神文明的升华。缅怀英烈事迹、传承英烈精神,都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洗礼,会转化成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的内生动力。在烈士纪念日以多种形式追思先烈,致敬英雄,有助于进一步增强历史自信、激扬历史主动精神,让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成为引人向前,催人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 当前,我国正处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以英雄模范为榜样,团结奋进、砥砺前行,汇聚起共襄强国盛举的磅礴力量。
(2)应当怎样以英雄模范为榜样,团结奋进、砥砺前行,汇聚起共襄强国盛举的磅礴力量

  1. 要胸怀强国之志。 以国家富强为念,以人民幸福为盼,忠心爱国,矢志报国,把个人小我融入国家大我,在为国尽责、为民服务中实现个人价值、展现人生风采。
  2. 要锤炼强国之技。 顺应时代发展新要求,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练就真本领,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专一行,做到敬业勤业精业,努力成为善于干事创业的岗位能手、行家里手。
  3. 要勇建强国之功。 以只争朝夕的历史主动、主人翁的责任担当,锐意进取、迎难而上,追求卓越、精益求精,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在破解发展难题、攻克改革难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上不断有所作为。

38.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70年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正式发表,成为国际关系史上的伟大创举,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就是要在新形势下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强劲动力。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创立是时代的呼唤、历史的选择。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诞生于亚洲,迅速走向世界。  
历经70年岁月洗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财富,值得悉心珍视、继承、弘扬。  
历史的接力一棒接着一棒向前奔跑,人类进步事业在对时代之问的回答中一程接着一程向前迈进。70年前,面对热战的惨痛浩劫和冷战的分裂对峙,那一代人为了维护和平、捍卫主权给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历史答案。这个答案经受住了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不仅没有褪色过时,反而焕发出更加引人注目的光芒。70年后的今天,面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的重大课题,中国又给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时代答案。现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从中国倡议扩大为国际共识,从美好愿景转化为丰富实践,有力推动世界走向和平、安全、繁荣、进步的光明前景。  
    摘自 习近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1)为什么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财富,值得悉心珍视、继承、弘扬”?
70年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跨越时空、超越隔阂,经久愈韧、历久弥新,成为开放包容、普遍适用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和国际法基本原则,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1.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国际关系和国际法治树立了历史标杆。
  2.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建立和发展关系提供了正确指导
  3.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联合自强汇聚了强大合力。
  4.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国际秩序改革和完善贡献了历史智慧。

(2)如何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时代答案”是新形势下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好的传承、弘扬、升华?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脉相承,都根植于亲仁善邻、讲信修睦、协和万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彰显了中国外交自信自立、坚持正义、扶弱扬善的精神风骨,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的世界情怀,都展现了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新形势下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好的传承、弘扬、升华。这一理念树立了平等和共生的新典范;开辟了和平和进步的新境界;丰富了发展和安全的新实践。


第三套

34.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产业创新的澎湃动能,来自科技创新这个驱动引学。上世纪80年代,“星期天工程师”在浙江一些地区兴起,企业纷纷邀请上海的高技术人员传授先进技术,奠定了当地制造业的基础。同样是这个思路,江苏某市坚持产学研紧密合作,近年来与多所高校共建技术转移中心,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不但推动纺织、钢铁等传统产业推陈出新,也助力风电光伏、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可见,产业发展离不开“学”和“研”的基础支撑。如果把产业比作大树,科研探索就像根脉加快发展。根扎得越深,树长得越茁壮。反过来,“学”和“研”也离不开产业这个“应用场”。只有把科研成果从实验室“搬”到生产线,才能检验其应用价值,更好指导下一步科研实践,技术和产品也只有完成从“书架”到“货架”的转变,才能真正惠及千行百业,形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4年1月17 日)  

材料2

涮完火锅、做完炸鸡剩下的餐饮废油,也就是俗称的地沟油,能有什么大用处?其中一个答案是:成为航空燃料。
前不久,国产大飞机加注我国自主研发的生物航煤试飞成功。中国石化自主研发的这一产品,将提炼后的餐饮废油以40%的比例与普通航空燃料调和,各项物性参数均与传统石油基燃料一致,符合国家标准及行业要求,对可持续航空燃料的推广应用具有示范意义。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的征途中,在加快从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的过程中,许多难题没有现成的答案,必须发挥更大的想象力去创新。聚焦关键领域和重大需求,勇闯“无人区”,下好“先手棋”,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定能不断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支撑。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4年7月23日)  

(1)分析“学”和“研”与产业发展的关系所体现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辩证关系。
认识世界,就是主体能动地反映客体,获得关于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知识,探索和掌握真理;改造世界,就是人类按照有利于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改变事物的现存形式,创造自己的理想世界和生活方式。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关系。 一方面,认识世界有助于改造世界,正确认识世界是有效改造世界的必要前提;另一方面,人们只有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才能不断地深化、拓展对世界的正确认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决定了理论与实践必须相结合。因此,产业发展必须与“学”和“研”密切结合起来,才能做到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
(2)”必须发挥更大的想象力去创新”对我们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有何启示?
创新思维能力是对常规思维的突破,是破除迷信,超越陈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意味着不墨守成规,在求新、求变中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当今世界,知识经济飞速发展,创新已经成为社会进步的主导力量与重要源泉,只有善于开发和运用创新思维能力,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更好地回应和解决时代发展所提出的问题。培养和提高创新思维能力,要求我们有敢为人先的锐气,打破迷信经验、迷信本本迷信权威的惯性思维,摒弃不合时宜的旧观念,以思想认识的新飞跃打开工作的新局面。


35.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习近平总书记 2024年4月22 日至24日在重庆考察时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希望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能为解决民生问题投入更多的财力物力,每年办一些民生实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4年4月25日)

材料 2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贯彻以下原则: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全过程,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突出问题导向,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加强顶层设计、总体谋划,破立并举先立后破,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做到改革和法治相统一,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及时把改革成果上升为法律制度;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1)为什么说“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

  1. 这是由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推动历史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民生为大,不仅体现了社会发展过程的“合规律性”,也体现了社会发展趋向的“合目的性”,确保社会发展既合乎客观规律又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需要。
  2. 这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察旨、初心使命决定的。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初心使命是为我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决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增进民生福祉是我们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本质要求。 民生为大,彰显了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
  3. 这是由改革本身的目的决定的。 我们党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推进社会公平正义,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社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决定了改革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
  4.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 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

(2)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的原则中,为什么要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摆在
首位?

  1. 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经验的深刻总结。改革开放40多年伟大实践深刻揭示,正是因为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我们才能实现伟大历史转折、开启改革开放新时期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才能成功应对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克服无数艰难险阻,才能确保全党全国在改革开放问题上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
  2.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我国改革开放成功推进的根本保证。在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处于国家治理体系的核心位置,在国家各项事业中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只有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才能保持正确方向、坚强定力、强大合力,才能行稳致远、取得成功。

36.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949年9月,在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主和人民解放运动取得历史性伟大胜利之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开启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协商建国、共创伟业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75 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政协始终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服务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75 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政党理历史时期都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论民主政治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伟大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在政治制度上进行的伟大创造,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理论基础、实践基础,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显著政治优势,是科学、有效、管用的制度安排,在人类政治制度发展史上具有独特政治价值。
协商民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新时代新征程,要按照中共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不断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摘自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如何理解人民政协“在人类政治制度发展史上具有独特政治价值”?

  1. 人民政协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组织,由具有共同政治基础和奋斗目标的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参加,开展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有利于完善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更好保障最广大人民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
  2. 人民政协作为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坚持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有利于最大限度把全体中华儿女的智慧和力量汇聚起来,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
  3. 人民政协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秉持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理念,为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有序政治参与和利益表达提供了制度化平台,有利于促进科学决策,有效施策,提升国家治理效能。人民政协已经并将不断展现出旺盛生命力,在人类政治制度发展史上具有独特政治价值。

(2)新时代新征程,如何“不断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1. 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全面贯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要求。
  2. 统筹完善协商民主体系。
  3. 着力健全协商民主机制。
  4. 不断拓展协商方式和平台。这是提高协商民主质量的重要基础
  5. 积极营造良好氛围和条件

37.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当前,我国正处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以英雄模范为榜样,团结奋进、砥砺前行,汇聚起共襄强国盛举的磅礴力量。
要胸怀强国之志。以国家富强为念,以人民幸福为盼,忠心爱国、矢志报国,把个人小我融入国家大我,在为国尽责、为民服务中实现个人价值、展现人生风采。
摘自一习近平《在国家助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的讲话》(2024年9月29日

(1)为什么要“把个人小我融入国家大我”?
“把个人小我融人国家大我”,实质上就是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有机结合,坚持个人奋斗目标与国家,民族的奋斗目标相统一,把个人理想融入社会理想之中,在为实现社会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理想。

  1. 个人理想以社会理想为指引。从根本上说,个人理想是由社会理想规定的。在整个理想体系中,社会理想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个人理想则从属于社会理想。个人理想的确立要以社会理想为导向,个人理想的实现依赖于社会理想的指引。个人理想只有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个人的向往和追求只有同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才可能变为现实。
  2. 社会理想是个人理想的汇聚和升华。 社会理想归根到底要靠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来实现,并具体体现在每个社会成员为实现个人理想而进行的活生生的实践中。
  3. 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 个人只有把人生理想融人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青年对自己未来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不能脱离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当代青年要在实现社会理想的过程中努力实现个人理想。
    (也可以从人生目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角度作答)
    (2)当代青年应当如何“在为国尽资、为民服务中实现个人价值、展现人生风采”
    当代青年要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成就出彩人生。
  4. 与历史同向。要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大势,尊重并顺应历史的选择和人民的选择,增强历史自觉,坚定历史自信,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
  5. 与祖国同行。青年只有自觉将人生目标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价值。要正确认识国家和民族赋予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坚定信心,锐意进取,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6. 与人民同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国家的主人。要在为人民群众服务、实现人民群众利益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只有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中汲取营养,做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维护者,才能使自己的人生大有作为。

38.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中央外事工作会议指出,要针对当今世界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凝聚更广泛国际共识,提出更有效解决方案,增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性和指导性,有必要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
目前国际社会多数成员,无论大国小国,都主张世界应多极化,都不赞同单边主义和强权政治,都认为不能重走阵营对抗、零和博弈的老路,更不能重蹈战争冲突的覆辙。但对于世界大变局之下多极化进程如何发展,各国如何参与和推动,尚未形成共识。在这一历史转折关头,中国的倡议为世界多极化指明了方向。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4年1月1日)

(1)中国为什么要“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

  1. 多极化是当今世界的基本趋势。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全球南方”声势卓然壮大,深刻影响世界历史发展进程。冷战结束30多年来,世界加快走向多极化,各国各地区都希望通过自身发展,在国际格局中拥有一席之地。世界应多极化是目前国际社会多数成员的主张。
  2. 多极化是历史发展的大势,也是历史进步的方向。相较于单极世界、两极世界,多极化世界更能反映国际社会对公道正义和合作共赢的共同追求,更契合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有助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完善。

(2)中国的倡议如何为世界多极化指明了方向?
中国主张世界多极化应当是平等的,就是国家不分大小强弱都应在多极化进程中平等参与、享受权利、发挥作用,切实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增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中国主张世界多极化应当是有序的,就是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秉持真正的多边主义,反对阵营化、碎片化、无序化。
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契合了大多数国家和各国民众的普遍诉求,为国际社会从变乱交织走向长治久安指明了方向,为推动构建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重要路径。


第四套

34.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在妥善处理了一起长达15年的房屋买卖纠纷后,办案法官在札记中写道:“在送达的路上、在与当事人的促滕长谈中、在庄严的法庭上,无论是调解还是裁判,我们始终坚持实质性化解矛盾纠纷,以“如我在诉”的意识办好每一个案件
对于司法人员而言,“如我在诉”不仅仅是境界情怀,更是责任担当。通过设身处地站在当事人角度去看问题,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更能做到法理情相融,更能推动实现“案结事了”。
“如我在诉”就要站稳群众立场、走好群众路线。司法连着民生,每个案件都关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全国模范法官”鲍卫忠每办一个案件就会多一个朋友,老百姓感慨他说话总是议到心窝子里;“双百政法荚模”王勇“从公诉席上走下来,站在被害人,甚至是被告人的立场去思考他们的诉求”,引导老百姓了解法律、了解司法……广大法官、检察官们坚持“如我在诉”,就是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盯群众急难愁盼,用心用情化解每一起矛盾、办好每一个案件,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司法获得感和满意度。
“如我在诉”就要讲究方式方法,做到法、理、情相统一。办好每个案件、实质性化解矛盾纠纷,不能只靠冰冷的法条堆砌,更应兼具温暖良善的安抚。司法人员不仅仅是客观地判定事实准确地适用法律,还要将自己情景代入,走进当事人的内心,引导当事人敞开心扉,充分表达自身诉求,于细微处让群众感受到良法善治的温度,既解“法结”更解“心结”。在一些案件的办理中不妨尝试“败方思维”,于法有据、融情于理,做实做细判前释明、判后答疑、文书说理、信访接待让司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4年2月22日)

材料2

不少领导干部感慨,“坐办公室里都是问题,走进基层就都是办法”。这是因为人民群众身处实践最前沿,对实践变化感知最敏感、感受最深切,也最聪慧,只要来到基层、走到人民群众中去,很多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就能豁然开朗、找到答案。县域经济该如何发展?当年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七下晋江”,总结概括出“六个始终坚持”和“正确处理好五大关系”为主要内容的“晋江经验”。闽东如何实现振兴?习近平同志三次到周宁县的黄振芳家庭林场了解情况称赞“为我们发展林业提供了一条思路”。我们各项工作实践要走好群众路线,广泛倾听人民群众的声音,决不能闭门造车、坐而论道、流于空想,更不能脱离群众的实际感受和诉求意愿,一厢情愿地任性蛮干。要自觉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从人民群众的真知灼见中获取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灵感,从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中找到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从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中检视我们的工作。
群众的实践是最丰富最生动的实践,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智慧和力量。“领导要有水平,水平从哪里来?水平来自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而规律性的东西,正是蕴藏在广大群众的实践中“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瞄着“三明医改”,全国公主医院取消药品和耗材加成,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客下沉,让更多群众看病不再难;北京“党建引领接诉即办”、上海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江苏“不见面审批”、浙江“最多地一次”等一项项新鲜探索,不断改进和提升治理效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开创性事业,需要在实践中去大胆探索。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相结合,坚持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协调,注重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总结新鲜经验、汲取创新智慧,更好把握发展规律、破解发展难题。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4年1月24日)

(1)结合认识的本质,分析为什么要“设身处地站在当事人角度去看问题”,做到“如我
在诉”。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能动反映不但具有反映客体内容的反映性特征,而且具有实践所要求的主体能动的、创造性的特征。认识主体在立场、观点、方法等方面的差异会导致人们对于同一客体的认识结果有所不同,有时甚至截然相反。因此,只有换位思考,以“如我在诉”的意识办案,做到法、理、情相统一,才能更好地解决纠纷和问题。
(2)从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角度,说明为什么“坐办公室里都是问题,走进基
层就都是办法”。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体,在创造历史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首先,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其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最后,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唯物史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要求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35.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

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加强顶层设计、总体谋划,破立并举、先立后破,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材料 2

注重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仍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主要任务是完善有利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
摘自 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说明》

(1)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什么要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
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

  1. 这是改革开放经验的深刻总结。制度稳则国家稳,制度强则国家强。重视和加强制度建设,是我们党治党治国的优良传统,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基本经验和规律的深刻总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尤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在改革和全面深化改革实践中紧紧围绕制度建设的改革,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
  2. 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需要。制度优势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现代化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根本保障,也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党的二十大明确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中心任务,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要把这些战略部署落到实处,把中国式现代化蓝图变为现实,根本在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
  3. 这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制度建设,是改革进程本身向前拓展提出的客观要求,是新时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任务。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才能不断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2)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什么要注重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把“更加注重突出重点”列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突出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是更加注重突出重点的内在要求。
首先, 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充分证明,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方面改革具有重要影响和传导作用,重大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度决定着其他方面很多体制改革的进度,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其次,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这就决定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仍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
最后, 当前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集中在经济领域,牵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就能更好促进其他领域深层次矛盾的化解。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抓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有力抓手,带动其他方面改革相应推进,就能形成强大改革合力。


36.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

七十五载风雨最程,七十五我品砺春进,从“路在何方"到“路在脚下”,我们踏平坎坷成道,走出了极具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写就了富有魅力的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方案。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4年9月25日)

材料 2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就在脚下,我们迈出的每一步,都是新的开拓。坚持道不变、志不改,我们一定能抵达梦想的彼岸。
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建设现代化国家,道路问题是最根本的问题。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4年9月24日)

材料 3

站在新中国成立 75周年的节点回望,中华大地发生的历史巨变令我们无比自豪: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中国没有辜负社会主义!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4年9月26日

(1)为什么说“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建设现代化国家,道路问题是最根本的问题”?
道路决定命运,道路改变命运。 近代以来,在发展道路的选择上,有的国家封闭僵化,结果陷人困境,举步维艰;有的国家照搬西方模式,结果水土不服,“南橘北枳”。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照搬外国模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国情,注定了中国必然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75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根本原因在于我们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得到人民群众拥护支持的正确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在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扎根中国大地,反映人民意愿,不断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
(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中国没有辜负社会主义”?

  1. 所谓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就是指社会主义救了中国,发展了中国。在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艰难求索中,马克思主义使中国人民的思想从被动转为主动。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
  2. 所谓中国没有辜负社会主义,指的是75年来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取得成功,使马克思主义以崭新形象展现在世界上,使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

37.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在挥洒汗水,每一个平凡的人都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深情点赞人民。
伟大出自平凡。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只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懈的奋斗精神,脚踏实地把每件平凡的事做好,一切平凡的人都可以获得不平凡的人生,一切平凡的工作都可以创造不平凡的成就。”今年全国两会,江苏代表团审议现场,电焊工孙景南代表就弘扬工匠精神发言。总书记赞叹:“大国工匠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厦的基石、栋梁。”
“下团组”同来自一线的工匠面对面,传递的是总书记对高水平技能人才的肯定和期望.
关心每一个辛勤付出的劳动者,勉励每一个拼搏奋斗的普通人。在田间地头,总书记同农民朋友亲切交谈。在清洁站,总书记赞扬环卫工人:“没有你们的辛勤劳动,就没有城市环境的清洁美丽,就没有市民生活的安逸舒适。”给西藏隆子县玉麦乡牧民卓嘎、央宗姐妹回信,总书记肯定她们父女两代接力为国守边的行为,勉励广大农牧民扎根边陲,守护好国土,建设好家乡,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各行各业、先进模范人物、56 个民族的代表手中传递。那一刻,无数人热泪盈眶。
“我们这些年一步一个脚印,真正在添砖加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大厦的人他们都是值得我们尊敬的。”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4年10月5日)

材料 2

最是奋斗动人心。广袤的祖国大地上,升腾着昂扬进取的活力,涌动着踔厉奋发的干劲。9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深情勉励:“在为国尽责、为民服务中实现个人价值、展现人生风采”“努力成为善于干事创业的岗位能手、行家里手”“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
国庆假期,许多人坚守岗位、奋战一线,用拼搏诠释责任担当,用行动守护万家灯火。每个人的铿锵足音,交汇成国家和民族凯歌而行的奋进乐章。
推进重大项目 加紧生产建设
天南地北,城市乡村,崇山峻岭,浩荡沙海,重大工程的建设者们一步一个脚印,共同造就神州大地的日新月异。
采取扎实举措 确保出行安全
流动的中国,生机勃勃。国庆假期,出游需求集中释放,文旅市场持续升温,10月4日,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超2.8亿人次。相关部门以更有力的举措、更务实的行动、更贴心的服务,守护千家万户出行安全。
保障民生需求 守护万家灯火
田间地头,用心服务;工厂车间,挥洒汗水;门诊病房,奔波忙碌:城市乡村,履职为民……许多人的坚守,为更多人的国庆假期增添便利。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4年10月6日)

(1)如何理解“伟大出自平凡”?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平凡与伟大的辩证关系始终不变:把每一项平凡工作做好,就是不平凡;把每一件小事做好,就是大事业。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坚守平凡,终成不凡。评价人生价值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实践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促进了历史的进步。在今天,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最重要的就是看一个人是否用自己的劳动和聪明才智为国家和社会真诚奉献,为人民群众尽心尽力服务。 人们的岗位或许不同、职业或许有异,但只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懈的奋斗精神,脚踏实地把每件平凡的事做好,一切平凡的人都可以获得不平凡的人生,一切平凡的工作都可以创造不平凡的成就。
(2)怎样“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

  1. 要以只争朝夕的历史主动、主人翁的责任担当,锐意进取、迎难而上,追求卓越精益求精。
  2. 要顺应时代发展新要求,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练就真本领,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专一行,做到敬业勤业精业,努力成为善于干事创业的岗位能手、行家里手。
  3. 要恪守职业道德,做到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热情服务和奉献社会。

38.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近年来,由于一些国家保护主义上升、全球供应链产业链堵点增多、国际贸易疲弱等因素,国际上有关经济全球化的悲观论调时有出现,一些人甚至宣称世界已经告别经济全球化的“黄金阶段”
面对世界经济出现的多重问题,担忧可以理解,悲观大可不必。经济全球化是时代潮流,尽管出现了很多逆流、险滩,但经济全球化方向从未改变、也不会改变。面对挑战,各国需要共同科学回答:如何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和发展趋势?如何看待经济全球化近年来出现的曲折?如何引领经济全球化走出当前逆风逆水期?在这些问题上拨开迷雾、形成共识,不仅关乎世界经济复苏前景,也关乎国际格局稳定和人类社会发展方向。
着眼于引领经济全球化行稳致远、更好造福世界各国人民,国际社会应携手倡导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4年2月7日)

(1)为什么说“经济全球化方向从未改变、也不会改变”?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也是人类社会前进的必由之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冷战结束以来,经济全球化促进了贸易繁荣、投资便利、人员流动、技术发展,推动了世界经济快速发展,尤其是带动了新兴市场国家群体性崛起。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出现曲折,主要是因为一些西方国家政策转向。这些国家曾经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手,但如今却密集推出形形色色的保护主义政策。这种转变既有经济动因也有政治操弄的影响。当今世界是经济全球化塑造的世界,保护主义改变不了经济全球化大势。展望未来,经济全球化始终是人类社会前进的必由之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
(2)倡导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有何重要意义?
经济全球化既带来发展机遇,也面临复杂挑战,弥补公平赤字是各方需要面对的重要命题。中国主张经济全球化应当是普惠的,就是做大并分好经济发展的蛋糕,妥善解决国家间和各国内部发展失衡问题,促进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实现互利共赢和共同繁荣。中国主张经济全球化应当是包容的,就是支持各国走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维护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和国际金融治理,反对各种形式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抵制歧视性排他性的标准、规则,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保持全球经济增长活力与动力。
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是人心所向、人间正道。中国提出倡导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重要主张,有着现实针对性和战略指导性,将引领经济全球化正确方向,为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和挑战贡献中国智慧,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坚实依托,具有重要深远意义。


第五套

34.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习近平在主持召开企业和专家座谈会时强调,改革有破有立,得其法则事半功倍,不得法则事倍功半甚至产生负作用。要坚持守正创新,改革无论怎么改,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等根本的东西绝对不能动摇,同时要敢于创新,把该改的、能改的改好、改到位,看准了就坚定不移抓。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4年5月24 日)

材料 2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全社会积极营造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既要重视成功,更要宽容失败”。科技创新具有不确定性,许多时候都会面临失败的风险。因此,在鼓励探索、鼓励创新的同时,必须宽容失败。很多失败的经历十分宝贵,为今后的探索奠定了基础,可以避免再走弯路。许多重大科技创新,都是在经历一次次失败后最终取得成功。如果整个社会只愿为成功喝彩,对失败难以接受,就会压制科技工作者创新的勇气和热情。大力培育创新文化,就要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环境,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要营造激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科研生态,支持科研人员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创造更多“从0到1”的原创成果。同时,要加强科研诚信和作风学风建设,营造宽容开放、严谨求实的研究氛围,让创新活力竞相迸发。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4年9月24日)

(1)为什么必须“坚持守正创新”?
所谓守正,就是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真理性认识,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所谓创新,就是坚持解放思想,破除与客观事物进程不相符合的旧观念、旧模式、旧做法,发现和运用事物的新联系、新属性、新规律,更有效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守正创新就是坚持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守正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的,守正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创新是守正的目的和路径。只有守正,才能按照事物的本质要求和客观规律想问题、办事情,才能恪守正道、固本强基;只有创新,才能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促进认识和实践的发展。守正创新深刻揭示了“变”与“不变”继承与发展的辩证统一。
(2)从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的辩证关系角度,分析为什么“既要重视成功,更要宽容失败”
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在认识探索的过程中,“错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失败常常是成功之母,总结失败的教训是获得真理、消除谬误的重要途径和方法。由于认识的复杂性和曲折性以及各种条件的限制,任何人都有可能犯错误,但吃一堑、,长一智,勇于正视错误、反省错误、修正错误,终能取得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从而让错误转化为正确,谬误转化为真理。此外,在批判谬误中发展真理,是谬误向真理转化的另一种形式。谬误可以起到“反面教员”的作用,警示人们要更加深刻、更加正确地认识世界。


35.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

现在距离实现建成科技强国目标只有11年时间了。我们要以“十年磨一剑”的坚定决心和谋划,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顽强意志,只争朝夕、埋头苦干,一步一个脚印把这一战略目标变为现实。把我国建设成为科技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梦想,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之殚精竭虑、不懈奋斗。现在,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交到了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我们要树立雄心壮志,鼓足干劲、发愤图强、团结奋斗,朝着建成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摘自 习近平《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2024年6月24日)

材料2

习近平在安徽考察时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高新技术是讨不来、要不来的,必须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科研工作者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骨干,要拿出“人生能有几回搏”的劲头,放开手脚创新创造,为建设科技强国奉献才智写下精彩篇章。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4年10月19日)

(1)为什么要“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1. 科技自立自强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才能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成长空间、关键着力点和主要支撑体系,促进经济实现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增进民生福祉,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
  2. 科技自立自强是应对风险挑战、维护国家安全的现实之需。科技创新对我国来说不仅是发展问题,更是生存问题。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必须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解决“卡脖子”问题,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有力支撑国家发展和安全,确保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不会被迟滞、被打断。
  3. 科技自立自强是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的必然选择。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人空前密集活跃期,各国竞相布局新领域新赛道,围绕未来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我国科技创新提供了难得的赶超战略机遇,我们必须增强“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紧迫感,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在全球科技竞争中抢先-步,赢得国家发展和安全的主动。

(2)如何“朝着建成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1. 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 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3. 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4. 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构筑人才竞争优势
  5. 深入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科技开放合作。科技进步是世界性、时代性课题,唯有开放合作才是正道。

36.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7月15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胜利举行。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中国改革开放矗立起新的里程碑。
这次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举行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4年7月19日)

材料 2

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政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开启了如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新征程,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全新局面.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以伟大的历史主动、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突破利益固化落篱,敢于突进深水区,敢于喷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实现改革由局部探索、被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总体完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改革任务,实现到党成立一百周年时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取得明显成效的目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有力制度保障,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1)为什么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举行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举行,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坚强决心和强烈使命担当, 是对新时代新征程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再宣示,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擘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战略举措,是指导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历史主动,是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的总动员、总部署,必将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中国改革开放矗立起新的里程碑
(2)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

  1.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前进道路上必然会遇到各种不确定、难预料的风险挑战。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发展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不少深层次矛盾躲不开、绕不过。解决、回应这些矛盾问题,必须靠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2.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聚焦中国式现代化。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谋划和部署改革,是党领导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来谋划和展开,确保目标明确、有的放矢。
  3.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紧密联系、内在统一。要把党的二十大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所作的战略部署落到实处,把中国式现代化蓝图变为现实,根本在于进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扫除各种障碍,源源不断为中国式现代化激发活力、增添动力。新时代新征程上,要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仍然要靠改革开放

37.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

习近平强调,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 周年,是五四运动 105 周年。广大青年要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展现青春作为、彰显青春风采、贡献青春力量,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4年5月4日)

材料2

好儿女志在四方,有志者奋斗无悔。
在工厂车间一线,青年工人苦练本领、精益求精,拧好每个螺丝、焊好每个接头,争当“青年岗位能手”,让“中国制造”走向世界;
在大漠深处,青年治沙人用科学技术为治沙造林增效,续写“风沙变风景,黄沙变黄金”的绿色传奇;
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快递小哥、外卖骑手风里来、雨里去,为千家万户传递幸福与温暖;
......
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深情的寄语,饱含着总书记至浓至真的情怀。
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行动是青年最有效的磨砺。”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进程中,广大青年牢记总书记嘱托,必将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永不停滞的前进姿态,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奋斗中梦想成真。摘编自《人民日报》(2024年5月3日)

(1)新时代中国青年应如何“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1. 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矢志创新创造,有敢为人先的锐气,有上下求索的执着,努力在改革开放中闯新路、创新业,在科技创新中挑大梁、当主角,让青春在创新创造中闪光。
  2. 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勇于砥砺奋斗,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让青春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赛道上奋勇争先。
  3. 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坚持知行合一,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在经风雨、见世面中长才干、壮筋骨,练就担当作为的硬脊梁、铁肩膀、真本事,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2)怎样理解“奋斗是青春故亮丽的底色”?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人生理想的风帆要靠奋斗来扬起,民族复兴的使命要靠奋斗来实现。青春总是同梦想相伴,而梦想需要与奋斗同行。只有进行了激情奋斗的青春只有进行了顽强拼搏的青春,只有为人民作出了奉献的青春,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毫不畏惧面对一切艰难险阻,在劈波斩浪中开拓前进,在披荆斩棘中开辟天地,在攻坚克难中创造业绩,用青春的能动力和创造力激荡起民族复兴的澎湃春潮,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


38.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习近平在会见美国工商界和战略学术界代表时指出,中国经济是健康、可持续的。2023年中国经济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继续超过30%,这是中国人民干出来的,也离不开国际合作。中国的发展历经各种困难挑战才走到今天,过去没有因为“中国崩溃论”而崩溃,现在也不会因为“中国见顶论”而见顶。我们将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既让中国人民不断过上更好生活,也为世界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中国发展前景是光明的,我们有这个底气和信心。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4年3月28日)

材料 2

近一段时间以来,在缺乏事实依据的情况下,美国极力渲染所谓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论调,引发一些国家跟风炒作。这么做的真正目的,可以说是众目昭彰。
摘编自《炒作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用意何在》,《人民日报》(2024年5月12日)
无论是从市场经济原则和价值规律来看,还是结合全球分工和国际市场情况来分析,所谓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都是伪命题。
摘编自《所谓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纯属伪命题》,《人民日报》(2024年5月16 日)

(1)如何理解“中国的发展历经各种困难挑战才走到今天,过去没有因为’中国崩溃论’而崩溃,现在也不会因为’中国见顶论’而见顶”?

  1. 中国经济是健康、可持续的。中国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企业家的人才优势,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中国经济大船将乘风破浪持续前行
  2. 中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3. 中国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将有力保障中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2)为什么说所谓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纯属伪命题?
中国新能源产业在开放竞争中练就了真本事,代表的是先进产能,不仅丰富了全球供给,缓解了全球通胀压力,也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转型作出巨大贡献。不论是从比较优势还是全球市场需求角度看,都不存在所谓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问题
炒作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最大企图是遏制打压中国优势产业,重要意图是扶持美国本土产业发展。炒作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是经济逆全球化和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的新托辞,也是为了服务美国国内政治需要。


第六套

34.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科学理论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深刻认识,是经过严密逻辑论证和实践反复检验的真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传播面而言,没有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反映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为人民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具有强大的真理力量。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以其科学体系、核心要义实践要求,以其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凸显科学理论的时代品格,彰显科学理论的真理魅力。这一重要思想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内在规律,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在新时代展现出强大真理力量。奋进新征程,进一步用党的创新理论将党员干部武装起来、凝聚起来,就要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切实增强学习宣传贯彻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不断夯实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基础。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4年4月2日)

材料 2

真理本身是客观存在的,不受主观意识和社会历史的影响而存在,同时真理又依赖于人类社会和历史条件而存在,因为人类的认知是不断发展的。我们贯彻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必须从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出发,始终坚持守正创新,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又要破除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经验主义,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摘编自《光明日报》(2024年2月28日)

(1)运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原理,分析“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
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它们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种属性。住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二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从真理的发展上看,人类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永远处在由真理的相对性走向绝对性、接近绝对性的转化和发展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作为客观真理,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正确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因而具有绝对性。但是,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穷尽对一切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仍需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因而又具有相对性。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绝对性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相对性又要求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2)从事物的变化发展规律角度,说明为什么要“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
物质世界的发展,特别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其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在新陈代谢的发展过程中,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对我们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取得新进展新突破具有重要意义。


35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
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材料2

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经济和社会、市场和政府、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材料1、2摘自《中共中央加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1)为什么要“完善高水平对处开放体制机制”?
高水平对外开放,是对接国际高标准的制度型开放;是更加积极的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是把握数字化绿色化机遇的开放;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开放;是合作共赢的开放:是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开放。
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大国担当;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举措。
(2)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什么要处理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

  1. 发展和安全是两件大事。发展解决的是动力问题,是推动国家和民族赓续绵延的根本支撑;安全解决的是保障问题,是确保国家和民族行稳致远的坚强柱石。
  2. 发展具有基础性、根本性,是解决安全问题的总钥匙,发展就是最大的安全。安全是发展的条件和保障,没有国家安全,发展取得的成果也可能毁于一旦。国家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础。
  3. 发展和安全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必须同步推进,以发展促安全、以安全保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切实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不被迟滞甚至中断,胜利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

36.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75 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75年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薄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新中国75年的历史是党和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为我们在新征程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了深刻历史启迪。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4年9月30日)

材料2

75 年前,中国大地满是战争的疮痍,“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彼时,中国经济总量的全球占比不足5%,人均预期寿命仅为35岁,文盲率超过80%……时任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断言,历代政府都没有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中国共产党也解决不了。
75年后的今天,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和第二大消费市场。与此同时,中国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中国制造”极大提升全球福社、天宫空间站朝着国际空间合作平台的方向迈进……一个又一个发展成就,见证了中国人民改写命运的非凡历程。
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从未像今天这样全面、深刻、长远;世界对中国的关注,从未像今天这样广泛、深切、聚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教授霍华德·弗伦奇说,改革开放开启的中国经济腾飞是“对全人类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英国著名学者马丁,雅克认为,中国经济实力未来将变得更加强大,中国的发展改变的将不仅是世界经济格局,还将对人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产生深远影响。
摘编自 新华网(2024年9月30日)

(1)如何理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中国75年的鲜明主题?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彻底改变了近代以后100 多年中国积贫积弱受人欺凌的悲惨命运,中华民族走上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开始大规模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经过全国人民的努力奋斗,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社会保持长期稳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我国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2)新中国75年中国人民改写命运的非凡历程,为我们在新征程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了哪些深刻历史启迪?

  1. 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这样的伟大成就,最根本的是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2. 人民群众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75年来,我们党正是紧紧依靠人民交出了一份又一份载入史册的优异答卷。
  3.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新中国75年的历史启迪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新中国75年的历史启迪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5.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新中国75年的历史启迪我们,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37.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无论是在基层一线、广袤田畴,还是在生产车间、流水线上,无论是在市场大潮中奋力打拼,还是在实验室里创新攻关,每个人都可以在国家发展中找到自己的舞台和机会,都享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这正是春节的期许,个人奋斗与国家发展双向奔赴国家发展为每个人追求自己的梦想打开更大空间,而每一个人向着梦想努力奔跑,就会跑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加速度。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4年2月9日)

材料 2

要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政策。坚持把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作为重中之重,开发更多有利于发挥所学所长的就业岗位,鼓励青年投身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创业,拓宽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
摘自 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24年5月27日)

(1)如何理解“个人奋斗与国家发展双向奔赴,国家发展为每个人追求自己的梦想打开更大空间,而每一个人向着梦想努力奔跑,就会跑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加速度”?
人生价值内在地包含了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实践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一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生的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前提。个体通过努力提高自我价值的过程,也是其创造社会价值的过程。另一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人生社会价值的实现是个体自我完善、全面发展的保障。个人奋斗与国家发展双向奔赴,正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互作用的体现。
(2)当代青年应当如何选择职业和工作岗位?
首先,要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职业活动不仅是人们谋生的手段,也是人们奉献社会、完善自身的必要条件。
其次,要服从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怀着一颗平实之心,客观看待、综合考虑个人条件和社会需求,把自己对职业的期望与社会的需要、现实的可能结合起来,从实际出发选择职业和工作岗位,防止高不成、低不就。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投身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创业,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最后,要牢固树立幸福生活是靠劳动创造的观念。热爱劳动、勤勉工作,无论从事什么劳动,都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脚踏实地,在实践中一步步成长起来。


38.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新时代以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中国倡议扩大为国际共识,从美好愿景转化为丰富实践,从理念主张发展为科学体系,成为引领时代前进的光辉旗帜。概括地讲,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为努力目标,以推动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为实现路径,以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普遍遵循,以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为基本支撑,以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为战略引领,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实践平台,推动各国携手应对挑战、实现共同繁荣,推动世界走向和平、安全、繁荣、进步的光明前景。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3年12月29 日)

(1)如何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引领时代前进的光辉旗帜”?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理念,是我们不断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怎样建设这个世界给出的中国方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秩序观、价值观,顺应了各国人民的普遍愿望,指明了世界文明进步的方向,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追求的崇高目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中国倡议扩大为国际共识,成为引领时代前进的光辉旗帜。
(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什么要“以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普遍遵循”?
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蕴含着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和价值实现的共通点,是当今世界不同制度、不同文明、不同国家间的最大价值公约数,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基础,是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
第一,和平发展是共同事业。要解决好各种全球性挑战,根本出路在于谋求和平、实现
发展。
第二,公平正义是共同理想。任何国家都不能在世界上我行我素,搞霸权霸道霸凌。
第三,民主自由是共同追求。不存在定于一尊的民主,更不存在高人一等的民主。
第四,全人类共同价值既是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也是破解当今时代难题的钥匙。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才能凝聚最广泛的国际共识,实现最广泛的国际团结,超越所谓“普世价值”的狭隘历史局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凝聚价值共识,为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提供精神动力。


第七套

34.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滇池是昆明人的母亲湖。近年来,控源截污、精准防控、科学补水、生态增绿等一系列措施形成合力,扭转了滇池水质长期处于劣V类的态势。
治湖先治水,治水先治河,治河先治污。改善滇池水质,尤其需要系统治理的智慧。滇池缺乏稳定补水水源、自我净化能力较弱,治理必须岸上岸下多头并进、上游下游齐抓共管。从线上看,多数入滇河道依靠水质净化厂处理的再生水补给水源,中上游可腾出精力搞生态修复年期必须兜住污水处理底线,确保清水入湖。从面上看,主城区要不断畅通排水管网“毛细血管”,降低汛期雨污合流的溢流污染风险;环湖区域需要持续打通污水处理“神经末精”,实现流域。行政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实践证明,湖泊治理不能就湖论湖,而要推动”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全域联治”转变。
以系统观念治理生态环境,需要部门、区域的协同推选,也离不开相关产业、配套工作的统筹协调。滇池北岸的宝丰湿地,芦苇蒌荽、飞鸟翩翩,春节假期前来的游客络绎不绝。如今,星海海东、王官等数十个沿岸湿地串珠成链,成为改善滇池水质的“过滤器”、市民假期出游的热门地,生态保护与文旅发展相得益彰。永久基本农田推广生态种植,控制农业面源污染;规划建设绿道,设定物理区隔、打造休闲长廊;乡村以生态保护为底线,发展摄影、徒步、非遗展示等业态……滇池沿岸的治理实践表明,将生态保护与产业转型、文旅融合、美丽乡村建设等更好结合起来,可以为生态治理注入更强动能。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4年2月29日)

(1)湖泊治理不能“就湖论湖”体现了怎样的辩证思维?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之一。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既作为个体事物存在又作为联系中的事物存在。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就湖论湖”只把治湖当作一件孤立的事情而没有考虑与之相联系的其他因素,只有把治湖与治水、治河、治污等当作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看待,才能有效地治理生态环境问题。
(2)为什么要“以系统观念治理生态环境”?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及事物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就是系统。 系统的存在及其特征体现了物质世界普遍联系的具体性。要想科学把握事物的系统,就需要坚持系统观念,用系统思维分析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坚持系统观念,就是要把事物放在普遍联系的系统中来把握,在系统与要素、要素与要素、结构与层次、系统与环境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动态过程中
把握事物,力求获得问题的最优解。


35.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

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我们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如何成功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这是摆在全党同志面前的一个战略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伟大实践中,我们不断进行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在毛泽东同志当年给出“让人民来监督政府”的第一个答案基础上给出了第二个答案,那就是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在新时代十年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和理论探索中,我们不断深化对党的自我革命的认识,积累了丰富实践经验,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理论成果,系统回答了我们党为什么要自我革命、为什么能自我革命、怎样推进自我革命等重大问题。
习近平指出,在深入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实践中需要把握好九个问题,即:以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为根本保证,以引领伟大社会革命为根本目的,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以跳出历史周期率为战略目标,以解决大党独有难题为主攻方向,以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为有效途径,以锻造坚强组织、建设过硬队伍为重要着力点,以正风肃纪反腐为重要抓手,以自我监督和人民监督相结合为强大动力。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守正创新,不断进行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不断深化对党的自我革命的规律性认识,把党的自我革命的思路举措搞得更加严密,把每条战线、每个环节的自我革命抓具体、抓深入。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4年1月9日)

材料 2

我们党是在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指导下、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起来的世界最大政党,在2025 考研政治冲刺8套卷>>>试题分册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长期执政,历史久、人教多、规模大,既有办大事、建伟业的巨大优势,也面临治党治国的特殊难题。我看,至少有以下几大难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
-如何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如何始终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
-如何始终具备强大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如何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精神状态。
-如何始终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
解决好上述难题,是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必须迈过的一道坎,是全面从严治党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必须啃下的硬骨头。
如何始终保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摘自 习近平《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把党的伟大自我革命进行到底》《求是》杂志(2024年第6期)

(1)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自我革命?
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最鲜明的品格。

  1. 我们党除了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这是我们党自我革命的勇气之源、底气所在。
  2. 我们党有高度的自信,从不讳疾忌医敢于直面问题,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3. 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始终坚守初心使命,需要在革命性锻造中永葆青春活力,给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能量。

(2)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为什么要“以解决大党独有难题为主攻方向”?

  1. 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深入破题解题,是百年大党中国共产党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经验。自我革命从来都是奔着问题去的。在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党总是针对当时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确定自我革命的主要方向和重点任务,集中力量和资源解决主要问题,以此带动解决其他问题,推动自我革命不断走向深人。
  2. 以解决大党独有难题为主攻方向,明确了新时代推进自我革命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重点任务。解决6个“如何始终”的大党独有难题,是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必须迈过的一道坎,是全面从严治党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必须啃下的硬骨头。
  3. 以解决大党独有难题为主攻方向,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深沉忧患意识和开拓创新勇气,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战略眼光和宏大气魄。方面饱含着对世界上其他大党老党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深刻警醒,另一方面展示了中国其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跳出历史周期率、开创马克思主义政党长期执政历史的雄心壮志。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展现了我们党历经百年沧桑依然风华正茂的精神状态

36.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来展开。要锚定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精准发力、协同发力、持续发力,坚决破除各种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有效防范化解前进道路上的重大风险挑战,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摘自,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1)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什么“必须紧紫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来展开”
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谋划和部署改革,是党领导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 回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程可以看到,我们党总是在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把握历史的阶段性特征,确立发展目标和中心任务,用以统一意志、心聚力:然后再在三中全会上重点研究改革议题,把服务中心任务和战略目标作为改革的主题,通过改革为完成中心任务、实现战略目标增添动力。党的二十大确立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中心任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新时代新征程上凝聚全党全国人民智慧和力量的旗帜,也必然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题
(2)如何理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婴铺定维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

  1. 明确目标是我们党成立100多年来的一条重要经验。目标就是方向,目标就是引领,目标就是动力。我们党成立100多年来,之所以能够战胜无数艰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始终坚持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科学谋划确定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奋斗目标,以此指引全党全国人民的前进方向,凝聚起万众一心、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引领党和国家事业阔步前进。
  2.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党逐步确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引领改革不断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不仅实现了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而且为此后的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依据,为实现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注入了强大动力和活力。
  3.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它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总目标既一脉相承,又有新的丰富和发展,体现了改革实践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体现了党对改革认识的深化和系统化。深刻理解这个总目标,才能坚定自觉紧扣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才能引领改革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才能不断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37,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坚守在中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时代大潮中建功立业,成就自己的宝贵人生。”
殷殷嘱托,声声寄语。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深刻回答了当代青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责任和努力方向。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4年5月3日)

材料2

穿衣服扣扣子,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
一个朴素的常识,也是一个深刻的道理。
“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习近平总书记用这个比喻强调,青年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大学考察,指出广大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3年5月3日)

(1)为什么说“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坚守在中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思想精神层面的质的规定性,以其先进性、人民性、真实性站在人类道义制高点上,彰显出独特而强大的价值观优势。作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精神指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遵循;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要求;是推进社会团结奋进的“最大公约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有效整合我国社会意识凝聚社会价值共识、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聚合磅礴之力的重大举措,是保证我国经济社会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支撑,意义重大而深远。
(2)如何理解“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是用比喻来强调青年时期价值观的养成十分重要。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广大青年是否崇德向善,不仅关乎人生道路能否走得正、走得远,更关乎整个社会是否风清气正、朝气蓬勃。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面对整个社会思想观念呈现多元多样、复杂多变的新特点,青年的健康成长成才更加需要核心价值观的引领。青年要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38.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

10月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同俄罗斯总统普京互致贺电,热烈庆祝两国建交75 周年。习近平指出,中俄互为最大邻国,同为世界大国和主要新兴市场国家。建交 75 年来,双方从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推动中俄关系不断提质升级永久睦邻友好、全面战略协作、互利合作共赢成为两国关系最本质的特征。特别是新时代以来在习近平主席同普京总统共同战略引领下,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双方政治互信持续加深,务实合作成果显著,世代友好深入人心,为增进两国人民福祉,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作出重要贡献。
习近平主席高度重视中俄关系发展,愿同普京总统一道努力,以两国建交 75 周年为契机,牢牢把握双边关系前进的方向,不断拓展中俄全方位务实合作,共同促进两国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贡献。
普京表示,四分之三个世纪前,我国在世界上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迅速同新中国建立起密切的协作关系。俄中紧密、互利的关系成功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当前,俄中关系处于历史最高水平。双方在政治、经贸、科技等各领域积极开展合作,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高效协作,共同致力于构建公正的多极世界格局。双方将全面落实普京总统同习近平主席会晤达成的一系列共识,进一步巩固俄中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促进欧亚大陆及全球安全稳定。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4年10月3日)

材料 2

2024 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中国和俄罗斯建交75 周年。10月2日,习近平主席同普京总统互致贺电,热烈庆祝这一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建交纪念日。四分之三个世纪以来,中俄关系历经风雨,踏平坎坷,愈加成熟稳定、坚韧不拔。
75 年弹指一挥,在两国元首引领下,承载厚重历史和战略内涵的新时代中俄关系持续焕发勃勃生机。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国际形势风云激荡,变乱交织的一面更加突出,各种不确定难预料的因素相互叠加。但我们始终坚信,在中俄两国元首的战略引领下,历久弥坚的中俄关系经得起任何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4年10月3日)

(1)为什么说”历久弥坚的中俄关系经得起任何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
中俄关系最本质的特征是永久睦邻友好,全面战略协作、互利合作共赢,内核是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底色是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合作共赢。国际形势再怎么变,这些都不会变,历久弥坚的中俄关系经得起任何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
(2)中俄两国的正确相处之道,为21世纪新型国际关系和相邻大国关系指出了怎样的努力方向
中俄关系75年发展历史得出的最重要结论,就是两个相邻的大国之间,必须始终引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相互尊重、平等互信、照顾彼此关切,真正为双方的发展振兴相互提供助力。这既是中俄两国正确相处之道,也是21世纪新型国际关系和相邻大国关系应该努力的方向。


第八套

34.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作为湿地生态系统之一,红树林在维持海岸带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商度重视红树林保护工作,湿地保护法中专门设置了红树林条蔽,组织实施《红树林保#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 年)》。经过努力,我国红树林面积已达43.8万亩,比本世纪初增加7200多公顷,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红树林面积净增加的国家之一。
近年来,为大力提升红树林生态系统功能,深圳因地制宜开展了一批红树林湿地生态修复工程,通过人工种植红树林、营造鸟类栖息滩涂等措施,自2020年以来已完成红树林营造修复任务25.72 公顷。
长期以来,一个平衡难题摆在工作人员面前:经过监测发现,深圳湾的外来红树植物正在大量扩张,滩涂面积相应减少。“红树林保护并不是红树植被面积越大越好,有时候留白也是一种生态保护。”有专家表示,红树植被的持续扩张可能导致候鸟无处落脚和觅食,最终对候鸟种类和数量产生严重影响。最终,红树林保护相关工作人员决定坚持鸟类优先原则:在深圳河口,以3:1的红树与滩涂面积比为标准,近15 公顷的红树植被清除完毕。大面积清除外来红树植物为鸟类腾出栖息空间的修复举措,成为全国首例。
大自然是一个精妙而复杂的系统,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如何在环环相扣的生态链条中适
当进行人工干预,是红树林科学保护的关键。环境改善,鸟儿们的感受最直接:以往冬季,在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围鱼塘里过夜的黑脸琵鹭,一般只有三四十只,2022年却观测到了超过 150只,创近几年新高。2023 年6月十几对黑翅长脚鹬在保护区鱼塘筑巢孵卵,成为近20 年来首例。通过科学管理、智慧修复,保护区为鸟类创造了食物充足的安全繁殖环境,候鸟的增多就是最直接的认可。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4年2月21日)

材料 2

高大的输电铁塔是不少鸟类喜爱的筑巢地点,但鸟儿在输电铁塔上筑巢,容易引发线路跳闸,也威胁其自身安全。怎样解决这一难题?电网工作人员不断探索,化“堵”为“疏”,在线路杆塔非带电区段搭建人工鸟巢,还采取了对杆塔进行局部绝缘化处理等有效举措。如今,这样的做法在多个省份广泛推行。输电铁塔上,鸟儿们在一个个爱心筑成的鸟巢里“安家落户”,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道道美丽风景。
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人们对自然的态度发生深刻转变。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对自然的尊重、顺应和保护则会让人类受益无穷。电网工作人员由防鸟驱鸟变为筑巢引鸟、护线爱鸟,正是这种转变的一个生动缩影。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对自然生态的尊重与敬畏之心不可或缺。以往,一些地区的人们盲目“向沙漠进军”,围湖造田,填海造地………结果不但没有征服自然界,反而破坏了生态环境,导致生态系统失衡。如今,人们高度重视自然生态保护,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而且在保护修复生态环境时,注重遵循自然规律,注重利朋2025 考研政治冲刺8套卷>>>试题分册大自然自身的力量,综合运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两种手段,因地因时制宜、分区分类施策。)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系统日益恢复生机活力。摘编自《人民日报》(2024年1月3日)

(1)运用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相统一的原理,说明为什么“有时候留白也是一种生态保护”。
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既要尊重客观规律,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规律是事物变化发展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有效地改造世界。另一方面,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无所作为。人能够通过自觉活动去认识规律,并按照客观规律去改造世界,以满足自身的需要。
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生命躯体,有其自身发展演化的客观规律,要充分尊重自然和顺应自然。通过人工种植红树林、营造鸟类栖息滩涂等措施主动修复红树林湿地生态,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清除红树植被、为红树林“留白”则是尊重客观规律的体现。
(2)“由防乌驱鸟变为筑集引鸟、护线爱鸟”对我们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何启示?
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永恒的、必要的条件,是人们生活和生产的自然基础。自然生态平衡对社会生活起着重要作用。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平衡,是社会得以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类在实践活动中按照自己的意愿改造世界的同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否则将会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马克思认为,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由防鸟驱鸟变为筑巢引鸟、护线爱鸟”正是人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体现。


35.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

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材料 2

10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草案将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明确为法律制度,以立法形式向社会表明这是国家长期坚持的大政方针,进一步释放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鲜明信号。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的重要部署。国家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专门启动立法,传递出党和国家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坚定决心,将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4年10月 11 日)

(1)为什么要“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

  1.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等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根本方针。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就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因为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2.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们党推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伟大创举。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我们既发挥了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要求。
  3.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落实”,在实践层面提出了要求。大会提出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以及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等,将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2)如何理解“国家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专门启动立法”?
    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推动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力量。促进民营经济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是党和国家一以贯之并将长期坚持的大政方针。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民营经济,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民营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持续提升。随着民营经济持续发展壮大,为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提供法治保障的重要意义日益凸显。为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促进民营经济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已经成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工作。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是以法治方式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这将让广大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吃下“定心丸”,激发民营经济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36.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同志作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带领党和人民成功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领导了伟大历史转折。
--邓小平同志推动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邓小平同志带领党和人民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邓小平同志确立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正确路径。
--邓小平同志坚定捍卫了光辉的社会主义旗帜。对邓小平同志最好的纪念,就是把他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我们要紧紧围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这个中心任务,继往开来,奋发进取。摘自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邓小平同志如何领导了伟大历史转折?
在党和国家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同志强调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旗帜鲜明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领导和支持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推动各方面的拨乱反正,号召全党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向前看。在他指导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提法,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实现了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2)怎样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1. 要坚持守正创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2. 要紧紧抓住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3. 要坚持人民至上,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4. 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5. 要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锻造更加坚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37.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

为进一步规范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活动,提升主流新闻舆论影响力,营造清朗网络空间,中央网信办近日印发通知,部署开展为期3个月的“清朗·整治违规开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专项行动。
据悉,本次专项行动针对违法违规开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行为,集中整治五类突出问题。
一是编发虚假不实新闻信息,使用与新闻信息内容严重不符的夸张标题,或者恶意篡改、断章取义、拼凑剪辑、合成伪造新闻信息,误导社会公众。二是借舆论监督名义,通过采编、发布、转载、删除新闻信息,干预新闻信息呈现或搜索结果等手段,威胁、要挟他人提供财物、开展商业合作,谋取不正当利益。三是仿冒、假冒新闻网站、报刊社、广播电视机构、通讯社等新闻单位,或者擅自使用“新闻”“报道”等具有新闻属性的名称、标识开设网站平台、注册账号、发布信息。四是未经许可或超越许可范围开展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转载服务、传播平台服务。未取得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资质,违规开展新闻采访、发布新闻信息。五是伪造、倒卖、出租出借、转让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资质。出售、出租或以其他形式委托第三方主体运营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频道等。通过不正当手段、虚假材料等取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4年10月4日)

材料 2

当前,信息技术革命日新月异,互联网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交流交往、创新创造提供了新平台、新空间,也为推动文明继承和发展、促进文化弘扬与繁荣提供了新载体、新机遇。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的重要部署为“十四五”时期网络文明建设搭建制度框架。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见》,为新时代网络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指导。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作出系统部署。
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网络文明建设,壮大网上主流舆论阵地,加强网络空间文化培育,深化网络生态治理,网络空间正能量更加充沛、主旋律更加高昂,全社会共建共享网上美好精神家园的氛围日渐浓厚。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4年8月28日)

(1)为什么要持续开展“清朗”系列专项行动,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网络空间是虚拟的,但运用网络空间的主体是现实的。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因此,网络空间也是公共领域,需要公共秩序。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社会生产活动的重要基础,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障,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依法治理网络空间,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维护公民合法权益、促进网络空间健康有序发展的必然之举和迫切需要。
(2)如何让网络生态日渐清朗,共建网上美好精神家园?
要让网络生态日渐清朗,既要靠法治,也要靠德治。法治和德治,是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两种方式,忽视其中任何一个,都将难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只有让法治和德治共同发挥作用,才能使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做到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思想道德和法律都是调节人们思想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网络空间的治理既要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为网络空间的治理创造良好环境;又要把道德要求贯彻到法治建设中,以法治承载道德理念,坚持依法治网和以德润网相结合,以时代新风塑造和净化网络空间,共建网上美好精神家园


38.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同美国总统拜登通电话时指出,2023年11月,我和总统先生在旧金山会晤,开启了面向未来的“旧金山愿景”。这几个月,双方团队认真落实我们达成的共识,中美关系出现企稳态势,受到两国各界和国际社会欢迎。另一方面,两国关系中的消极因素也有所增加需要引起双方重视。
习近平强调,战略认知问题始终是中美关系必须扣好的“第一粒纽扣”。中美这样两个大国,不能不来往、不打交道,更不能冲突对抗,应该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继续沿着稳定健康、可持续的道路向前走,而不应该走回头路。
习近平强调,美国针对中国的经贸科技打压措施层出不穷,制裁中国企业的单子越拉越长这不是“去风险”,而是制造风险。如果美方愿意开展互利合作,共享中国发展的红利,中方的大门始终是敞开的;如果美方执意打压中国的高科技发展,剥夺中国的正当发展权利,我们也不会坐视不管。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4年4月3日)

(1)为什么说“战略认知问题始终是中美关系必须护好的’第一粒纽扣’”
所谓战略认知问题,就是如何看待对方的发展问题,也就是首先要回答好中美到底是对手还是伙伴这个管总的问题。中国多次强调,地球足够大,容得下中美两国共同发展、各自繁荣。中国乐见一个自信开放、繁荣发展的美国。希望美国也能积极正面看待中国的发展。这个根本问题解决了,“第一粒纽扣”扣好了,中美关系才会真正稳下来、好起来、向前走。
(2)建交45年来中美关系历经的风风雨雨给了我们怎样的重要启示?
中美两国应该做伙伴,而不是当对手;应该彼此成就,而不是互相伤害;应该求同存异,而不是恶性竞争;应该言必信、行必果,而不是说一套、做一套。中国提出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三条大原则,既是过去经验的总结,也是走向未来的指引。

  • 标题: 肖八大题总结
  • 作者: XCurry
  • 创建于 : 2024-11-25 21:00:00
  • 更新于 : 2024-12-02 21:52:40
  • 链接: https://github.com/XYXMichael/2024/11/25/考研政治/肖八大题总结/
  • 版权声明: 本文章采用 CC BY-NC-SA 4.0 进行许可。
评论